商务部和科技部最近调整发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引起美媒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指出,部分限制主要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的上游工艺技术,中国此举旨在巩固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华尔街日报》则认为,中国正试图提高外国公司获取中国领先技术的门槛。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消息,此次调整共删除了3项技术条目,新增1项,修改1项。新增的限制出口条目涉及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包括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等。修改的条目也是限制出口条目,涉及有色金属冶金技术,新增了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技术控制要点,并修改了提取金属镓的技术控制要点。根据相关条例,《目录》禁止出口的技术不得出口,限制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
磷酸铁锂和磷酸锰铁是制造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中间产物,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香港《南华早报》提到,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正极材料技术上的控制权。CNN介绍,由于价格较低且安全性能较高,磷酸铁锂电池在过去五年间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根据英国研究公司Fastmarkets的数据,中国在全球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和锂加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去年占全球磷酸铁锂电池产能的94%,并提供了全球70%的加工锂产量。
研究公司IDTechEx的研究副总裁詹姆斯·埃德蒙森表示,即使在中国以外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中国供应商也经常参与正极前体的生产。韩国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至少67%的份额。尽管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较低,但与常见的镍、锰、钴替代电池相比,其成本要低得多,已成为“低成本车型的标配”。从装机容量来看,磷酸铁锂电池是全球电动汽车生产的主流选择,占据40%。欧美车企也计划扩大采用这类电池。
《华尔街日报》指出,从锂加工到电池生产,中国已在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最新的《目录》调整是中国在此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日本瑞穗银行高级研究员汤进表示,鉴于锂对于大多数高端电池不可或缺,这些是中国力求继续保持领先的领域。Counterpoint Research副总监利兹·李分析,此举将所谓的“地缘政治科技脱钩”从原材料层面延伸到了“工艺知识产权”层面。她认为,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可能被迫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电池前体材料与金属精炼能力的本地化进程。
至于在海外已有厂或计划建厂的中国电池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专家认为暂时无法确定。不过,利兹·李表示,由于中方措施似乎针对的是上游工艺技术,而非电池电芯和模组制造,短期内对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的工厂影响有限。晨星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股票分析师孙飞预计,最终影响将取决于企业获得许可的难易程度,这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见分晓。
需要指出的是,专家表示,此次出口限制主要针对前沿电池技术,未涉及常规正极工艺,这意味着不会妨碍国际合作,同时还能保护中国在供应链中的技术优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说,出口限制有助于防止关键技术流出海外,并维护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商务部发言人解释,此次《目录》调整是顺应我国技术发展变化形势、完善技术贸易管理的具体举措,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发言人还指出,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在敏感领域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将其纳入《目录》限制类,有利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相关技术的安全、可持续的应用和发展。
驰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